别了,学区房?租售同权vs多校划片 谁能终结学区房

搜狐焦点平顶山站 2019-05-12 08:54:28
用手机看
扫描到手机,新闻随时看

扫一扫,用手机看文章
更加方便分享给朋友

每年春季,都是学区房价格蠢蠢欲动之时。与往年相比,今年多了新变数。

每年春季,都是学区房价格蠢蠢欲动之时。与往年相比,今年多了新变数。

近日,北京出台入学新政,提出未来将稳妥推进单校划片和多校划片相结合的入学方式。在此之前,海淀区多数热门中学已发出通知,2019年将以多校划片的方式招生。

这意味着,多校划片真的来了。受此影响,北京多个区域的学位房价格有所回落,往年3月间学位房飙升的现象不复存在。

一时之间,“别了,学区房”的声音不绝于耳。

多校划片,真的能终结学区房?这一模式,能在多大范围得到推广?

01 学区房价格为什么这么高?

在中国,没有人能摆脱学区房的困扰。

在一二线城市,拥有先进中小学配套的学区房价格,往往比周边高出20%以上,部分楼盘甚至高出50%。即便是两个校区地段品质完全相同,但只要分属不同学校,价格可能就有天壤之别。

在此背景下,过道房、车库房、异形房、平房一间改多间等学区房乱象层出不穷。几年前,北京市西城区大耳胡同的一个约10平方米的过道,在中介机构挂出了150万元的价格,一度引发轩然大波。

这就是学位的分量。

在一个向来重视教育的国度,每一个家长都担心自己的孩子“输在起跑线”上,用学区房来投票,就成了不约而同的选择。

了解这一点,就不难明白,学区房价格之所以如此之高,正是因为背后存在教育溢价,家长愿意为更好的教育付出更高的价格。

我国义务教育执行的是“就近入学”规则,一套房子对应一所学校,学校强弱悬殊,自然带动对应的学区房价格出现差异。

所以,要想破解学区房困局,除了均衡教育资源这一具有终极性却又推进困难的大招之外,更务实的当属破除教育与房子之间的过度关联。

02 租售同权vs多校划片:谁能终结学区房?

学区房困局由来已久,各地都不乏创新和探索,这其中有两大政策最受瞩目。

一是租售同权。这一政策最早在2017年由广州市提出,随后全国多个城市跟进。所谓租售同权,指的是无论租房或买房,都能享受到同等的受教育权利,这能在一定程度上破解学位房依赖。

不过,从实践情况来看,租购同权尚未真正落地。在很多城市,学区房仍是就近入学的排名前列决定因素。有户籍有学区房的,优先享受对口小学派位;有户籍无学区房的,只能最后接受区域统筹;而无户籍无学区房的,则只能通过积分入学,与千军万马共同争抢学位。

早在2017年,就有城市的教育部门人士直言不讳地表示“租购同权”不等于租房就能上名校。在既有的教育资源分配中,户籍、房产、学位仍旧是首要衡量因素。

二是多校划片。这一模式最早由北京率先提倡,而在今年3月教育部发布的《关于做好2019年普通中小学招生入学工作的通知》中,提出“教育资源不够均衡的地方,稳妥实施多校划片,采取随机派位方式入学”,这意味着“多校划片”即将步入正轨。

以往单校划片,一个萝卜一个坑,学区房价格容易居高不下。而多校划片,则带来诸多不确定性,同样一套学区房,有可能分配到名校,也有可能分配到普通学校。入学风险的存在,自然会降低房子的教育溢价。

不过,多校划片也存在诸多难题。抛开划片公平性、就近入学的现实不说,对于北上广深这样的大城市,优质教育资源多集中于中心城区,这些区域无论如何多校划片,都无法改变学区房高教育溢价的现实。

更何况,北京提出“多校划片”已有几年时间,但目前仍未统一推进。

作为北京教育最强的三大区域,东城区和海淀区明确新购房家庭按照“多校划片”方式入学,而西城区则依据户籍、房产、居住年限等条件录取,学位不足时,在学区或相邻学区协调入学,这意味着,西城区沿袭的仍旧是传统的“单校划片”模式,“多校划片”只是作为补充。

03 难以告别的学区房

无论是租售同权还是多校划片,都是以打破既有的利益格局为出发点,必然会遭遇各种各样的阻力。

租售同权,面临的是既有的户籍制度、房地产等利益的约束。将受教育与户籍、房子相捆绑,有户籍有房子的可以优先入学,没户籍没房子的则只能争抢寥寥无几的积分入学名额,这自然会让学区房大行其道。要想推进这一政策,必然也会面临重重困难。

同理,多校划片,遭遇的则是教育资源分配不够均衡、既有学区房利益过于强大等现实因素的干扰。每一种现实必然有相应的利益格局对应,打破这种现实必然会触及既有的利益,推进起来自然困难重重。

更何况,当优质教育资源集中于部分中心城区,无论是租售同权还是多校划片,都无法改变教育溢价存在的现实,学区房价格依旧会显著高于其他区域。

这种现实不改变,学区房离彻底终结就依旧遥遥无期。

所以,要有效终结学区房依赖,除了真正落实租购同权和多校划片之外,更需要加大教育资源投入,促进义务教育的均衡化发展,保障所有城市居民的公平受教育权。

来源:中国经营报

声明:本文由入驻焦点开放平台的作者撰写,除焦点官方账号外,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,不代表焦点立场。